当前位置:玖小君>女生耽美>修不成仙的我只好考科举> 第 37 章 忆昔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 37 章 忆昔(2 / 3)

谢拾开始上学后,这里就成了姐弟三人的小基地,他们在此念书、识字、背诗、筹备捉蛐蛐……不知不觉留下了太多回忆。

随着大房姐妹俩年岁增长,不便再与父母共居一室,家中数来数去只剩这一间空房,只得先将这间房给了姐妹俩,甚至顾不得谢松回家无处下脚——谢大有老两口盘算得挺好,长孙常年在外,小孙子年纪又小,等姐妹俩出嫁,西厢二间不就腾了出来?

不过,计划没有变化快。

先是去年年底,三房生了一对龙凤胎;随后是今年年初,大房长子谢松与其恩师郑大夫的孙女议亲……尽管这几口子常年住在镇上,可家中却不能没个落脚地。况且,长孙谢松怎么都得有一间婚房,总不能在郑家拜堂成亲吧?那岂不是成了上门女婿?

一家人决定,是时候盖新房了!

当然了,受

限于人力、物力,以及财力,最终谢家也不过是盖了两间新房而已。

新房建好后,一间给了谢松,他与新婚妻子郑氏住了一段时日,便双双去了永济堂;另一间面北朝南、采光极好、冬暖夏凉的厢房,则被分给了谢拾。为方便他读书,其中还特意隔断出一间小书房。

偶尔有乡民路过,免不了驻足啧舌:“……这老谢家看来是真要发达了啊!”

旁人听了,不免七嘴八舌议论起来。

“谢家这两年眼瞅着起来了,听说他家老三在外贩货,都把生意做到了县里……”

“我怎么听说是和永济堂搭上了关系,山里挖的药材都能高于市价去卖哩?”

“瞎说!你们说的都是哪里听来的谣言,谢老二分明是做木工活赚的钱——连王大户家的小姐要出嫁,都亲自请了他去打床打柜子,仅这一单就抵一年的苦工罢!”

揣测归揣测,众人语气中不无羡慕之意,却听不出丝毫嫉妒,只有一片向往。

极少数心中泛酸的人,才起了个话头,就被其他人喷得闭了嘴,不敢继续多言。

大家都知道,这是谢家应得的。

前两年收成不好,许多人家都要节衣缩食,贫困者甚至卖儿卖女,二桥村之所以日子还过得下去,固然是因为大家本就有些许家底,也有赖于谢家分享给村里的“祖传”方子,包括但不限于如何制肥堆肥、养鸡养鸭;如何应对虫害……许多法子并不高深莫测,也不立竿见影,不存在点石为金的妙用,甚至显得平平无奇。

起初,听谢家那个小豆丁头头是道说起诸般方子,乡民们只当笑话听——开什么玩笑,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,何须谁来指点?更何况,真有什么神妙的方子,谁家不是藏着掖着,岂会传给外人知道?

直到薛老三病急乱投医,真按谢拾教的法子将家中病鸡救活过来,嗤之以鼻的乡民们顿时大为震惊:你们谢家居然来真的?

旁人还在观望,最穷困的那几家干脆死马当活马医,一一照着谢拾的法子行动起来。

……大不了就是饿死而已。

事实证明,这些方子确有效用,哪怕效用微小,只是让家中的鸡多下了一个蛋,只是让地里的苗多活下来几茬,只是让鸭子多长几两肉……哪怕最终只是让饭桌上多出一碗糙米饭,却令濒临绝境的人家暂时缓了过来。

缓了过来,就重新有了希望。

其他人家虽不至于如此,但能让自家收成多一分,荷包鼓一些,他们又岂会拒绝?既然已经有人证明可行,抄作业就完了!

如此一来,二桥村家家户户都承了谢家的惠,谈不上大恩大德,不过在谢家人建新房时,便有不少乡民主动帮忙出力。

这个结果令全家人感慨万分。

与乡民们分享种田养殖的特殊窍门,谢拾这个提议,起初全家人都是拒绝的。

这可是他们家“小福星”梦中获得的仙缘。为了琢磨这些窍门,一家人从认字开始辛辛苦苦努力许久,岂

可为人做嫁衣?

随着年景越来越糟,眼看家家户户如丧考妣,老徐氏等人终究狠不下心肠。

好歹是乡里乡亲,家境殷实的人家也就罢了,家底单薄的,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他们去死?或是看着熟悉的娃娃被人伢子带走?

“……拾哥儿说的对。”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徐氏第一个改了主意,像是辨识蛐蛐品种、养蛐蛐捉蛐蛐的法子,绝不能外传,不然便是平白给自家添了对手。可种田养鸡的窍门,村里人便是知道也无碍。难道邻家收成好了咱家就会亏损?邻家鸡蛋卖了出去,咱家的鸡蛋就卖不了?⒅_[(”

除非哪一日这天下的粮食到了多得吃不完的地步,否则,很是不必为此杞人忧天。

对于祖母的英明决定,谢拾当场举双手双脚支持——这才有了后来发生的一切。

两年后的现在,当乡民们自发前来帮忙建新房时,全家人才恍然意识到:谢家已不再是昔日逃荒而来的外来户了!历经数十年都不曾融入二桥村的他们,不知何时已被乡民们接纳为二桥村的一份子。

这份突如其来的意外收获,令谢家人心里那点隐藏的不甘不愿顿时散了个干净。

发起提议的谢拾亦是令全家人刮目相看,再也不拿他当没长大的小孩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